若一个人经历了工作失误、朋友争吵等挫折性事件,并因此出现情绪低落、失眠烦躁、回避社交等心理问题。这属于正常的心理适应过程,而并非“心理异常”的表现,需要进行区分。
那么,该如何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呢?
1.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
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,所以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,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。
例如,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,而客观世界中,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,就可以认定,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。最常见的,就是幻觉和妄想。
2.精神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
知、情、意、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,各种心理过程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,如体验到开心就会笑,体验到悲伤就会哭。
而心理异常者则相反,其情感反应与外界刺激的性质及内心体验不相符合。如遇到悲哀事件,却非常高兴愉快;或碰到高兴事件,却痛苦悲伤。或者外表上流露出喜悦的笑容,内心却是悲伤难过的,而本人却并无察觉。
3.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
在人的成长中,最终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。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,便会相对稳定,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,一般是不易改变的。所以,人格相对稳定性也是作为区分心理是否正常的标准之一。
例如,一个人一直都很开朗热情,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,并且我们在他的生活中找不到足以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。这种明显的人格改变,我们也可以判断他出现了心理异常。
依据以上三个原则,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区分一个人的心理表现是正常还是异常,当出现心理异常的情况时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帮助,及时进行诊断干预。